蒙醫診斷包括問診、 望診、 觸診三種方法,簡稱三診。這是蒙醫觀察和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。通過三診得來的臨床癥狀及體證,運用蒙醫的理論指導,結合病人的體質、性別、年齡及發病原因等情況,加以綜合、分析,從而作出對疾病的診斷。蒙醫診病中,很注意對病人糞、尿等排泄物的觀察,從排泄物的色質、性狀、氣味等情況,判斷病變的性質,提供診斷參考。在診斷中,還可能會遇到的“四種誤診”和“五種假象”等復雜情況,這時必須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,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。
望診 通過醫者的視覺診察患者全身及其有關部位的情況,以了解疾病體征和健康狀況的方法。蒙醫認為,人體內部的三根、七素以及臟腑發生異常變化,必然會反映到體表。因此,可通過望診來幫助判定疾病的性質。望診主要觀察患者的精神、面容、體型(蒙醫把人的體型分為赫依型、希拉型、巴達干型、合并型、混合型),形體的浮腫或干枯,以及五官、舌質、舌苔、痰液、嘔吐物、血色、二便、婦女帶下的色澤等;三歲以下的小兒還看指紋、耳紋以輔助診斷。
問診 三診中較為重要的診察方法。通過有目的地詢問和聽取患者及其家屬親友的講述,了解患者的發病經過和癥狀進行診斷。問診內容主要是一般情況、病史、現病證等,著重于探求與辨證施治有關的資料。根據“三根”理論要做到29種問診。如詢問患者的寒熱情況,生活習慣,飲食嗜好和對病情有害及有益情況,二便有無異常反映,睡眠及精神狀況,婦科經帶胎產,出□情況,患病的規律和患病時的季節氣候,周圍環境的過冷、過熱、過濕等情況,以及是否接觸傳染源等。
觸診 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以探索病情的方法,包括切脈和按診。①切脈。切脈在蒙醫診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并為醫生所必須具備的技能。分辨三根及寒熱,以及臟腑的變化,氣血之盛衰等,均以切脈為主。切脈通常是在病人的腕關節掌面橈動脈搏動處進行。將這一段動脈分作三部,稱寸部、干部、查嘎部。切脈時患者手臂平伸,掌心向上平放,醫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,然后把中指放在干部,無名指放在查嘎部,一般指間以麥粒為隙。切脈時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細候測,寸觸皮、干按肉、查嘎重按骨。寸、干、查嘎三部分分別診察不同臟腑的病癥,且左右不同。醫生右手寸部診察心臟、小腸,干部診察脾、胃,查嘎部診察左腎、精;左手寸部診察肺、大腸,干部診察肝、膽,查嘎部診察右腎、膀胱。如果患者是女性,則醫者左手寸部診察心、小腸,右手寸部診察肺、大腸,其他均同上。對脈象的特點可以脈位的高低、脈搏的頻率、節律、強弱、大小、勢態等方面來認識。正常的脈象是一次呼吸(一息)平均脈跳4~5次(相當于每分鐘72~80次)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往來均勻,節律一致。但這是相對的,由于人的體型、性別、年齡不同,以及機體內、外環境的影響,可出現一些生理差異。關于臨床常見的異常脈象,歷代蒙醫所積累的經驗極為豐富,對脈象的辨認非常細致,可細分為47種脈象,一般以12種脈象為基礎,又歸納為寒、熱兩類,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面。蒙醫認為,赫依病之脈象洪而中空,按之即絕;希拉病之脈象細、數而有力;巴達干病之脈象沉、緩而無力。此外,還有絕脈、怪脈,以及對脈象的幾種誤診等方面的論述。②按診。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按壓病人的體表或病變部位的診察方法。按診主要用以分辨病證之寒溫、潤燥、腫脹、疼痛及包塊,并觀察病人對按壓的反應。觸按四肢關節診察有無骨折、脫臼;循脊柱觸按可了解有無病理反應等。
上一主題: 蒙醫定義
下一主題: 放血療法
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
Copyright ? 2016-2018 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 版權所有 蒙ICP備13000401號-1
東河院地址:包頭市東河區工業北路157號濱河院地址:包頭市萬水泉大街蒙中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