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進一步加強我院手術安全管理,促進手術科室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,保障醫療安全,依據《民族醫等級醫院評審辦法》、《全區醫療機構質量安全檢查實施細則》等管理辦法,現修訂我院非計劃再次手術管理制度。
一、非計劃再次手術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間,因各種原因導致患者需進行計劃外再次手術,包括醫源性因素,即手術或特殊診治操作造成嚴重并發癥必須再次施行手術;以及非醫源性因素,即由于患者病情發展或出現嚴重術后并發癥而需要再次進行手術。
二、非計劃再次手術由科室主任或科副主任組織全科討論,必要時進行全院會診,討論的內容包括病情評估、手術風險評估、手術方案、術后處置預案,記錄內容放在疑難病例討論中。
三、實施非計劃再次手術的科室必須主動書面(填寫非計劃再次手術上報表)上報醫務科。擇期手術術前24小時上報醫務科,由科室主任或副主任簽字確認;急診手術術前電話報告醫務科或醫院總值班,術后24小時內以書面形式上報醫務科。
四、實施非計劃再次手術的科室應在嚴格執行《圍手術期管理制度》和《手術分級管理制度》基礎上,盡量做到非計劃再次手術由上一級職稱醫師主刀,第一次主刀醫師協助手術。
五、手術科室應及時做好患者及家屬溝通工作,避免因溝通不及時或不充分而出現糾紛。
六、醫務科對非計劃再次手術通過《非計劃再次手術上報表》進行監測,每季度進行質量點評,針對出現的問題發布醫療風險預警,提醒臨床科室,保證醫療安全。
七、對因科室、病區工作人員過錯或差錯造成“非計劃再次手術”的,責令科室限期整改;并將整改報告上交醫務科。
八、對非計劃再次手術瞞報的科室,扣除當月醫療質量核心制度考核分,由此產生的相關費用(如欠費、補償費等)由科室及當事醫師承擔,。并在院內通報。
九、“非計劃再次手術”指標將作為對手術醫師資格評價、再授權的重要依據,對屢次發生醫源性“非計劃再次手術”者,將對醫師手術資質授權作降級處理。由科室手術資質評價小組討論,討論結果上報醫務科,最后由醫院醫療質量委員會討論決定予降級處理,降級處理時限6個月至1年。
上一主題: 藥品質量管理組織的職責
下一主題: 非計劃再次手術監測流程